2025-04-09 本會與和平高中合作,推動數位素養與網路成癮預防教育

2025-04-09 本會與和平高中合作,推動數位素養與網路成癮預防教育


        在當今 AI 與數位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,青少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注意力分散與網路使用挑戰。為降低學生受數位成癮影響之風險,本會持續關注並投入心理健康與成癮預防的校園推廣工作。

 

        2025 年 4 月 9 日,本會臨床心理師簡辰芳受和平高中輔導室之邀,前往校園辦理主題為「迷惘不迷網:改變從認識自己開始」的兩小時遊戲化工作坊。現場參與活動的十來位學生,為經由數位網路使用風險篩檢後所選出的高關注族群,皆為該校高二學生。工作坊透過互動引導學生從認識大腦開始,看見手機使用背後的內在驅力,培養自我理解與行為調整的能力。

 

        活動首先從腦神經科學切入,透過將大腦區分為「理智腦、情緒腦、生存腦」的概念模型,協助學生理解青少年大腦尚未發育成熟的特性。心理師以「開著超強引擎,卻還在學踩煞車的車子」為比喻,說明青少年為何經常出現「理智知道不該,但行為已經發生」的衝動反應,引導學生用更寬容、科學的視角看待自我情緒與行為。

 

        簡心理師進一步指出,長時間的手機使用對大腦將產生結構性與功能性的變化:頻繁的視覺與聲光刺激會導致多巴胺分泌過度,抑制前額葉功能,進而降低理性思考與自我控制力。同時,當青少年面臨考試、人際壓力等情境時,更容易將手機視為舒壓出口,進而養成逃避性的依賴行為,導致專注力下降、情緒耗竭、睡眠品質惡化與學習動機低落,進一步影響其自信心與生活掌控感。

 

        為促進學生將知識內化為行動,講座設計了團體搶答、小組討論與書寫反思等環節,帶領學生自我覺察「壓力 → 滑手機」之間的慣性迴路,進一步設定具體可行的小目標,並思考當心情煩躁或分心時,可採取哪些替代行為(如運動、與人互動、腹式呼吸等),作為實際改變的起點。

 

        此次與和平高中輔導室的合作,不僅讓學生以更具體且溫和的方式認識數位成癮,也實質強化了其面對壓力時的因應策略與行為選擇能力。講座結束後,學生與教師皆回饋內容豐富、趣味與啟發性兼具,不僅提升對手機成癮的認知,也促進了自我探索與反思。

 

        未來本會將持續秉持「超越自己、成就他人」之精神,深化與校園的合作網絡,推動心理健康與數位行為教育,陪伴青少年培養穩定、自主的內在力量,為健康校園文化扎根。